
2017年7月6日,由我院承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、吉林省省级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《全国艺术研究院(所)青年戏曲理论研究人才培养》培训班历时34天的集中培训正式结课。
34天,45位学员,15场观摩演出,2场研讨会,21位戏曲理论研究领域顶尖名师。
一声礼仪性的“同学你好”,化作34天后的不舍依依。
——他们,来自哪里?
有天涯海角,也有西出阳关;有杏花江南,也有烟柳长安;有洞庭之滨,也有大明湖畔;有羊城粤水,也有塞北白山……他们是全国省级艺术研究院(所)的青年戏曲理论研究工作者,为了同一片植根于红氍毹上的初心与梦想,齐集于此,共度一段紧张而又充实、疲惫而又激情、颠簸而又圆满的求学之旅。
——他们,做了什么?
本次培训授课自6月3日正式开始,至7月6日结束,每日学时6小时,聆听了来自包括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、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、中国戏曲学院、中国音乐学院、武汉大学、中山大学……等诸多国内顶级戏曲研究机构和大学的著名学者的授课。
学员们获得了知识,更得到了精神的引领。
与此同时,自6月3日至6月29日,我院还组织学员全程观摩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交流推广项目“花开桃李梅”——十地方戏曲剧种《桃李梅》同城汇演,来自8省份的10个地方剧种,演绎10台吉剧经典剧目《桃李梅》,我培训班学员在观摩结束后,以论文形式进行了充分研讨。
——他们,毕业啦!
2017年7月6日,授课结束后,《全国艺术研究院(所)青年戏曲理论研究人才培养》培训中期结课式正式举行!
他们谈了“情怀”——
这,是项目主持人、吉林省艺术研究院孙桂林院长在结课式上的感言。治学,要有情怀;治世,要有情怀;做事,要有情怀;做人,要有情怀;“何惧他金戈铁马,自有水袖来挡”是情怀,“板凳要坐十年冷,文章不写一句空”也是情怀……他讲到了学员的情怀,讲到了授课专家的情怀,也讲到了培训班工作人员的情怀……全国艺术研究院(所)在职人员两千左右,从事戏曲理论研究者仅有百余人——戏曲理论研究的明天,靠谁?是谁?
——世逢寥落,谁挽惊澜?
当有英雄振袖,弹铗长歌,白衣不返。
于是他们来了,这些70后、80后、90后……年轻的戏曲理论研究工作者们——今朝座中年少,哪一个不是来日梨园栋椽?
——吾道不孤!
他们谈了“学问”——
来自上海艺术研究所的学员吴筱燕,作为学员代表在中期结课式上发言,以人类学博士立场,浸入戏曲理论研究领域,所获匪浅。
他们说了“再见”——
中期结课后,学员们各自返回工作岗位,并将于7月31日前将培训成果以论文形式提交。
“春风易逝流水转,悲欢冷暖早分散。
一杯斟来酒话长,几番烟雨付笑谈。”
世间好物不坚牢,彩云易散琉璃脆。34天展眼过去,再欢喜也要别离——太遗憾毕业季两出大戏——扔帽子、扒衣服没办法在此地上演(注:小编曾经坏心地建议大家high起来扔一扔手机……邓布利多摇头.gif)
没了耳濡目染,还有朋友圈;除了朝思暮想,还可以相约来年!
“一杯又斟满,今生何日再共唱……”
江湖见,江湖别。
江湖相别不相忘。
——诸君,后会有期!